在中国传统婚俗中,"七出""三不去"是对终结婚姻关系的礼制规范。时至今日,"三不去"被遗忘,"七出"则成为女性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受压迫的象征。人们对于"三不去"的忘记,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缺失,而是近代以来有关性别、婚姻和家庭话语演变的一种症状。这种记住与遗忘,同清末民初传教士、无政府主义者、女权主义者以及更为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等群体对中国传统婚姻(尤其是离婚)的重新书写有直接关系。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诉求,最终不约而同地强化"七出"、压制甚至抹去"三不去",从而成功建构起一个在婚姻体制中饱受压迫的中国女性形象,更进一步合理化自己作为解放者的现代角色。在"三不去"被遗忘的背后,反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近代妇女"解放"并不是一个已然形成、毋庸置疑的前提,而是一整套有关女性的知识生成。在这一整套知识生成中,被记住的和被遗忘的,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和功效。
被记住的与被遗忘的_近代有关_七出_三不去_的话语演变_秦方.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