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长征女红军 | 康克清:把长征视作野外散步的“女司令”
作者:张艳 资料来源:性别研究视界 发布时间:2021-08-13

编者按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在红军长征约20万的部队中,有数千名女战士参加了长征。她们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女儿,是中华民族的女英雄,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粮食弹药缺乏以及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各部队的红军女战士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走过了万里征途,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用自己光辉灿烂的战斗历程,赢得了全世界的敬仰和尊重。女红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胜利。

为此,性别研究视界特推出“致敬长征女红军”专栏,讲述长征女红军们的故事。

20210816435090.png


康克清(1911-1992),江西万安县人,中国妇女运动卓越领导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秋上井冈山,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红军总司令部直辖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政治指导员,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部政治处主任、晋东南妇女救国会名誉主任、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全身心投入妇女儿童事业,历任全国妇联第一至五届常委,第三届副主席,第四、五届主席,第六届名誉主席;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委,第五、六、七届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六届代表,第四、五届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至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等。


赣江水养育的“媳妇王”当上女红军


美丽的赣江波澜不惊,奔腾不息地流淌到了1911年的秋天,在桂花飘香的收获季节,江上的一条破渔船上,一个小姑娘来到人间,家人给她起名桂秀。家里贫穷,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父亲租了一条小渔船捕鱼为生,桂秀出生尚未满月,父亲因缴不起渔税被抓去坐牢。出狱后,好心的牢友将桂秀介绍给一户罗姓人家做望郎媳,为了能让这个小生命活下来,父母忍痛把桂秀送到罗塘湾的罗家。对此,长大后的康克清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

在罗家,桂秀过的也是贫困苦难的生活,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养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很疼她,让她在苦难中感到了家庭的温暖。养父粗通文化,满脑子戏文与故事,高兴时就讲给她讲花木兰、穆桂英、孟姜女的故事,让她从小就知道妇女中有很多能人,也对未来寄托了美好的梦想。桂秀六、七岁开始学干活,虽苦但也锻炼了体魄,培养了独立顽强的性格。十来岁时,她坚决抵抗住奶奶为她裹小脚,幸运地留下一双天足,为后来“漫步长征路”带来极大便利。在罗塘湾,桂秀是孩子中的“媳妇王”,她带着穷娃娃们和地主崽子论理,为发生争执的童养媳化解矛盾,把大家团结成亲密的小伙伴。

艰苦的生活让大家渴望找到一条出路。有人说去当尼姑,有人说不如死了好,桂秀却说要想法找条活路,得到小伙伴的一致赞同。她们七、八十人悄悄到赣江边上等待北伐军的船只,虽然最终失望而归,可从此以后,当女兵的心愿成了桂秀不可动摇的决心。

罗塘湾的北大学生曾天宇是共产党员,1924年回万安组织了“万安青年学会”,14岁的桂秀被他们演讲的革命道理深深吸引,积极投身革命洪流,组织了罗塘乡妇女协会,当选为常任秘书。她一面开展本乡妇女工作,一面参加县里巡讲团演讲,冒酷暑顶严寒,宣传革命,发展积极分子,还第一个带头剪了辫子。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曾天宇、刘光万在罗塘湾组织了秘密的农民军,取得了一些胜利,后来革命失败,曾天宇牺牲。这些经历使桂秀深受教育,更加坚定了革命的理想。

革命低潮中,桂秀面对着白色恐怖,抵挡住了逼婚,终于盼来了好消息:红军要到罗塘湾来了。桂秀参加了本地党、团员积极分子大会,亲耳聆听了陈毅的讲话,满腔热血喷涌而出,她带领6个姐妹毅然参加了陈毅领导的万安游击队。这一年,康桂秀17岁,罗塘湾的“媳妇王”终于当上了女红军,走向新的革命征程。


“女司令”的称呼是指挥打仗挣下的


康桂秀当上了红军,高兴极了,她对自己说,我摆脱了家庭的束缚,摆脱了白匪军的恐怖和追捕,摆脱了无休无尽的苦难生活,从今以后,我要一心一意跟着红军干革命了。

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桂秀第一次见到了朱德军长,内心充满了敬仰,她发现朱军长平易得像个农民,这是她没料到的,更没料到的是后来他们会结成终身伴侣。1929年1月,康桂秀被调到军部新成立的妇女组,同贺子珍、伍若兰、曾志等人一起做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有时还帮毛泽东做调研工作。期间,桂秀在贺子珍的介绍下见到了毛泽东,在拉家常式的谈话中,毛泽东平实的一席话把桂秀过去不明白的事情和道理点明了,桂秀认清了自己的两个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坚定了要革命的志向。

康桂秀在斗争岁月中成长。她年轻强健的体魄发挥了作用,她经常帮别人背东西,搀扶摔跤的同志。到了宿营地,别人累了休息,她去帮老乡挑水、劈柴、谈话、做调查,在战斗和工作中,她感到了快乐和充实。1929年2月的大柏地一战红军大获全胜,取得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桂秀所在的妇女组参加了战斗,胜利的喜悦洋溢在她年轻的脸庞上。3月打下长汀后,朱德和妇女组的接触多起来,他的平易近人让同志们都很亲近他。有一天,组长曾志问桂秀:“你对朱军长的印象如何?”桂秀说:“他没有官架子,能和战士打成一片,能打仗,又有学问。”曾志问桂秀:“如果要你嫁他,你愿意吗?”桂秀说,嫁给朱军长?怎么可能?伍大姐牺牲了,可我和军长差距实在太大了,年龄、水平、地位都差那么远,桂秀一时心里没了主意。当天朱德真诚地向她直接求婚,并不强求,而是让她好好想想。第二天,朱德和桂秀进行了深入地长谈,了解了彼此的家庭、参加革命的经历,最终,桂秀答应了朱德的求婚,不久,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前,他们没有谈情说爱,他们的相互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婚后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也是战争环境中军人婚姻的特点。从此以后,他们并肩革命,共同前进,相濡以沫,情深意笃,成就了一代伟人的美满姻缘,携手为党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婚后,康桂秀工作劲头更足了,她调任红四军直属队指导员,在朱德指点帮助下很快熟悉了工作。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后,她一边做司令部机关工作,一边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1930年10月,红军在吉安宣布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吉安,桂秀遇到了带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刘光万,刘光万帮她改名康克清。

在中央苏区,康克清经历了频繁的工作变动,先是去搞电台,译电报,又调去总部交通大队当政治委员,半年后又调到军火库工作。康克清始终没忘记儿时的读书梦,每天早晚都要挤时间看书、写字。几年里,她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了全面锻炼,境界和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迅速从一个农村童养媳成长为一个标准的红军战士。其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担任红军学校女子义勇队队长的这一段经历。

随着中央根据地的不断扩大,许多青年妇女踊跃参加支前工作,其中一些人不愿回去,坚决要求当红军。经过中革军委和地方党组织协商,中革军委决定成立一支女子义勇队,附属于由刘伯承任校长的红军学校,为地方苏维埃培养能文能武的妇女干部,并调吴仲廉和康克清分别担任女子义勇队的指导员和队长。朱德常对康克清说:“只有严格治军,才能带出好兵。”吴仲廉和康克清遵照朱德传授的经验严格带兵,不论队列训练、内务卫生、日常作息,还是值勤放哨都非常严格,从不懈怠和马虎。经过半年的学习和训练,女子义勇队180多名学员全都领到结业证书。她们中间的一部分被分配到红军医院工作,大部分则由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分配到各县、区、乡,从事地方工作,成为那里的工作骨干。

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接连失败,苏区形势日趋紧张。周恩来派康克清和几个同志到即将成为前沿的地方检查工事。她到三军团所在的兴国检查,发现了几处问题,回到总部汇报,被认为有普遍意义,并发文各地纠正。不久,周恩来又派她带两个人去检查赣江边修筑的碉堡工事,康克清受命前往,没想到还指挥了一场漂亮的战斗,挣下了 “红军女司令”的名头。

那天,在江边检查完工事,康克清指出了问题并指导纠正。傍晚,他们来到棠梓镇,感受到的是惊恐的战争气氛,据说敌人曾过江抢劫,扬言过两天还来。康克清问乡苏维埃主席和游击队长为什么不打,他们说白匪100多条枪,游击队50多人,没打过仗,也不知怎么打。他们请求到:“康同志,你是总部派来的,见过世面,打过仗,请你指挥我们打一仗,可以吗?”康克清虽感觉突然,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她和大家研究敌情,察看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并调集军分区执行巡逻任务的一个排来参加战斗,井井有条地部署工作。晚饭后,她召集骨干会议,把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埋伏在三个地方,军分区一个排由她掌握作机动力量。她要求队伍在天亮前进入伏击地点,并作了战前动员,提出战斗和保密要求。她把在红军中锻炼和学到的军事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这次战斗中。

天刚蒙蒙亮,良境那边响起了枪声,敌人已连夜偷渡过来实施抢劫了。康克清当机立断,改变伏击方案,依然兵分三路向敌人包围进攻。康克清沉着勇敢,指挥得当,敌人完全没有防备,顿时乱作一团,边逃边喊:“别打啦,快跑吧,没看到那是红军吗?”当队伍合围时,大部分敌人已狼狈逃窜。战斗在接近中午时结束,游击队牺牲1人,轻伤5人,缴枪5支,敌人死伤20多人,抢到手的牲畜、财物、粮食也都丢了下来,可谓战果辉煌。群众欢呼雀跃道:“打了这个胜仗,管教白狗子两个月不敢过赣江。”

这一天,是康克清最快乐的一天,她虽然对没有夺取敌人的船只作了指挥上的检讨,但她终于实现了当一名红军基层指挥员的梦想。当敌人知道是朱德总司令的夫人指挥了这场战斗,恐惧又佩服,纷纷感叹:“她可凶猛哦,真是红军的女司令!”对此,朱德的评价更为中肯,在延安,朱德对史沫特莱说:“康克清是在部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姑娘——红军的标准产物。”


女担架队长过了一把司令瘾


1934年10月,担任红军总部直属队指导员的康克清,随着红军队伍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长途行军,难免有掉队者,康克清每天的后半程都会主动落在后面,担当收容员任务,帮掉队战士背枪,背背包,开始男战士不好意思,可他们比不过指导员的耐力,只好“认输”。战士们见到总司令的夫人吃苦耐劳,关心战友,深受鼓舞,士气大振。一路上,康克清用她强健的体力和无私的精神,帮助了一个又一个战友。

中央机关的担架队长生病了,军委纵队司令刘伯承命令康克清临时担任担架队长。担架队抬的都是作战负伤或生病不能行走的中央、军委高级干部,而抬担架的一半是红军战士,一半是临时雇来的民夫,一路上要不断做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康克清接受了任务,感到肩上压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康克清带领担架队平安行进了两天,第三天就有了情况。他们遇到中央机关队伍,并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走在前面,为了稳妥,康克清把随带的步兵班抽出2人到最前面做尖兵,并派人同司令部机关取得了联系。突然,前面传来一阵杂乱的枪声,尖兵报告,前面不远处山上有一股敌人向他们射击。康克清随即命令担架队退到安全的地方,通知中央机关停止前进,自己带上步兵班到前面观察。凭借良好的视力,康克清发现前面山头的几十个敌人像是要冲下山来,便立即命令负责后面掩护的特务排调两个班来支援,又派人报告前面的司令部请求增援。她自己带领步兵班冲向山边的一片坟地,占据了几个高大的坟包,下达了战斗指令:“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就在我们身后,为了他们的安全,我们拼了性命,也不能让敌人越过我们这里袭击担架队。只要我们坚持个把钟头,红军主力很快就会过来消灭敌人。”

在康克清的鼓舞下士气大振,战士们遵命节省子弹,注意隐蔽,用巧妙的办法对付占据优势的敌人。一小股二、三十个敌人开始往山下冲,康克清一枪撂倒了最前面那个,战士们也纷纷扣动扳机,敌人掉头跑了回去。这时,特务排的两个班赶上来,康克清命令他们从右边向敌人的侧后迂回,然后发起进攻,同时命人把这一决定报告司令部。不一会儿,山上的敌人发起了第二次攻击。面对敌人的集中火力,康克清冷静地命令大家暂不还击,注意观察,等敌人冲下来,瞄准一个打一个。不久,敌人露头了,康克清对身边的班长说:“我打左边的,你打右边的。”枪随话响,打头的两个敌人先后倒地,其他的掉头就逃。康克清正在思考怎么对付这些敌人时,特务排的两个班向敌人的侧背发起了攻击,躲藏的敌人向山上逃去,她又带领战士们瞄准射击,放倒了好几个敌人。

敌人被打退了,担架队和中央机关转危为安,康克清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次意外地指挥战斗,加上之前指挥的良境一战,康克清成为为数不多的真正指挥过打仗的女红军。康克清用她的勇敢、冷静、智慧、镇定展现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也为她的长征之路和人生道路增添了一抹大大的亮色。


雪山死神在“女司令”面前败下阵


1935年6月,红军到达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下。大家知道翻过夹金山就可以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了,都非常高兴,急着过山,却不知雪山的厉害。爬山中,康克清就同雪山死神擦肩而过。

吃过早饭部队出发了,从山脚往上走,一个多小时好像经历了四季的变化。越往上,树木越少,后来只见一块块草皮,最后只有岩石和积雪了,茫茫一片,炫目刺眼,让人不敢直视。身强体壮的康克清出现了高原反应,而且正是因为身体好,反应更强烈。早饭时,她在别人劝说下勉强吃了半碗饭。开始爬山没多久就觉得浑身无力,气短心慌,头晕头痛。部队规定,为防止冻坏腿脚,爬山时一律不准骑马。李伯钊跟在康克清身边寸步不离,遇到陡坡,她就搀扶一下康克清,让康克清心里踏实一些。但是,越往上,康克清感到气越短,憋得难受,到了有雪的地方,两条腿如同灌铅,浑身软绵绵的,只想坐下。李伯钊死命拽着康克清,为她鼓劲,不让她坐下,告诉她:“一坐下就起不来了。”

意志力支撑着她,在李伯钊的帮助下康克清重新迈开脚步,可是不一会又撑不住了,眼皮也抬不动了。“指导员,你怎么了?”朱德的马夫正赶着骡子走到康克清身边,对她说:“你拽住骡子尾巴,要拽紧,千万别撒手,这样跟着就行啦!”康克清心头一亮,抬头看准了,猛使劲一把拽住骡子尾巴,又在手臂上绕了一圈,跟着骡子前进。骡子像是通人性,一步一步,不快不慢,遇到陡坡时还会停一下让人有所准备。

就这样过了半个小时,康克清又感到不行了。她不仅气喘乏力,双手和胳膊也被骡子尾巴缠得又酸又麻又疼,真想松开歇歇。可是,康克清心里明白,自己从家乡走来,当了红军,踏上了战略转移之路,她必须经受住这个考验。想着这些,她咬紧牙关,手上用力,盯着眼前的骡子屁股和尾巴,心里只有两个字:坚持!不知过了多久,眼前出现了湛蓝的天空,有人喊:“我们到山顶了!”康克清顿时感到一阵轻松。朝下一看,脚下雪山一片,远处绿树葱茏。身边,许多人坐下来,顺着前面人滑出的雪道往下滑,康克清和李伯钊也学着坐下去,终于,康克清的英勇和顽强战胜了死神。


对待搞分裂的,“女司令”的枪绝不客气


因为身体底子好,过雪山后,康克清渐渐恢复体力。她和部队一起,经过了懋功、扶边、两河口、达木城,总结了翻越夹金山的经验,顺利翻过了第二座雪山——梦笔山。长征的路一步步走过,康克清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能力也不断提高,在反对张国焘分裂的斗争中表现出了革命的无畏和智慧。

中央红军在经历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短暂欢乐后,接着而来的是分裂的痛苦和煎熬。会师后,中央决定分兵两路北上,康克清和总司令部大部分人跟随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行动。然而,到了草地的噶曲河边,张国焘借口水涨,由北上改为南下,甚至围攻朱德、刘伯承,另立中央,公然搞起分裂。

张国焘压不服朱德,就采取见不得人的方法折磨、摧残朱德,还祸及康克清。他们卡伙食,不给饭,不送电报,唆使伤员牵走康克清的骡子,杀了朱德的马,还撤了朱德门前的岗哨。由于朱德派康克清去打听廖承志的下落被发现,他们把矛头指向康克清。先是放风说,康克清是朱德的情报员,要趁早把他们分开。果然,没几天,就调康克清到红四方面军妇女运动委员会去工作,还美其名曰派一个女同志“陪伴”,实则是监视。在朱德的开导下,康克清前往报到,她心想,在四方面军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情况,还可以对他们做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北上的正确和张国焘的错误。

到了妇委会后,康克清除了行军,就是做群众工作,有空看书学习,同大家渐渐熟悉,也变得无话不谈。专门负责“陪伴”的肖朝英同康克清的关系越来越好,她说,上级派她来监视康克清,还让她见机行事,缴了康克清的枪,只是她听说康克清带过兵,打过仗,枪法了得,一直不敢下手。和康克清接触多了,她感到康克清不是他们说的那种人,更不该缴她的枪。肖朝英问康克清:“假如当初我动手缴你的枪,你会怎么办?”问到这个问题,康克清立即严肃起来:“我是个革命军人,枪是上级交给我防身自卫,同敌人作战用的,是我的第二生命,没有上级的命令,谁也休想从我这里把枪拿走!”肖朝英又问:“如果我一定要缴你的枪呢?”康克清一拍腰里的短枪,义正词严地说:“那这支枪可就不客气了!”

对于这个革命立场坚定,从真枪实弹的战场上走过来的女红军,对待一切分裂党中央的行为,她的枪是绝对不会客气的。


两历长征,“女司令”胜似闲庭信步


百丈镇苦战前后,康克清得了伤寒,浑身无力,发高烧,几天不退,非常危险,长征途中,已经有不少人被它夺去了生命。张国焘借机想把她安置在老乡家里,实际上是想把她丢掉。而此时的康克清已经烧得半昏迷,好在肖朝英重情义,不顾上面给她的禁令,骑上马一口气跑到朱总司令的驻地。朱德来到康克清身边,让医生给她看了病,打了退烧针,又严厉地训斥了张国焘派来的人,要求一定要带着康克清继续前进,并把警卫员潘开文留下来照顾康克清。

接下来的日子,康克清经受住疾病的反复折磨,经历了敌机轰炸的危险,经历了再次翻越夹金山的严酷考验,康克清硬是挺了过来。再次到达懋功时,康克清的病好了一些,高山反应也消失了。李伯钊来看她,见她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心疼地抱着她哭起来。经历了那么多,可谓九死一生,她们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红四方面军的情况不断好转,朱德把康克清叫到身边以便照顾。他们一起战胜了长征路上最高的雪山党岭山,期间,康克清的病逐渐好转,到道孚时已经完全康复。为了迎接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的会师,朱德决定用本地特产的羊毛纺线,每人织一套羊毛衣、裤送给二、六军团每人一件。这可是个苦差事,也是个技术活,朱德亲自带领大家一起边学边干,终于,每个人都送出了一件礼物。

1936年7月2日,在甘孜,张国焘主持举行了二、四方面军的领导干部会议,为北上统一了思想,宣布会后立即北上。至此,经过近一年的斗争,党中央终于扭转了千军万马掉进深渊的危险局面。第二天,朱德带着左路纵队出发,康克清所在的党校也随着后卫支队出发了。他们第三次过雪山草地,克服了饥饿和疾病,1936年11月底,终于到达中国革命的心脏——保安。

康克清先后跟随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两次长征,生与死的考验,与分裂主义的斗争,让她更加成熟。尤其让我们感叹的是,两历长征、三过雪山草地的康克清,在谈到长征的亲身感受时,竟是淡淡地说道:“长征就像在野外散步一样!”充分展现了康克清蔑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女司令”到妇女儿童工作领导的华丽转身


长征胜利后,康克清从保安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康克清被派往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她工作积极主动,肯动脑筋,完成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1940年4月,康克清陪同朱德前往洛阳同卫立煌谈判,顺利完成任务回到延安后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文化水平,为她日后投身妇女儿童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年当红军后,康克清的愿望是做一名军事工作者,她确实也具有这方面的秉赋。但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康克清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妇女儿童工作上。对于这个转变,她虽多少有些遗憾,但没有后悔。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一名两历长征的老红军,康克清坚定地从事妇女儿童工作,实现了从“女司令”到“妇儿王”的华丽转身。她大力兴办各种儿童福利事业,有力地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为党和国家的妇女儿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全国乃是世界妇女儿童的爱戴。

新中国成立后,康克清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她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奉献着。她自己虽然没有孩子,却把母爱播撒给每个孩子;她努力让新中国的劳动妇女们过上幸福生活;她敬爱宋庆龄,担任宋庆龄基金会主席,希望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康克清用她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妇女儿童工作岗位上奉献了大半生,死而后已。1992年4月22日,康克清去世,享年81岁。


参考文献:略

来源:《红一方面军长征女红军传》

编辑:赵凯旋